伊布替尼,泽布替尼,奥布替尼,和阿可替尼在淋巴瘤治疗中的比较。
阿可替尼、伊布替尼、泽布替尼和奥布替尼都是BTK抑制剂,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,以下是它们的比较:
作用机制
• 靶点选择性:伊布替尼是第一代BTK抑制剂,对BTK的抑制选择性相对较低,可能会抑制其他激酶,导致脱靶效应。泽布替尼和阿可替尼作为第二代BTK抑制剂,对BTK的特异性更高,减少了脱靶结合。奥布替尼也具有高选择性,能够更精准地抑制BTK。
• BTK占有率:泽布替尼对外周血单核细胞和淋巴结中BTK的稳态占有率高(>90%),且在整个治疗期内,其血药浓度可始终保持在可充分抑制任何新产生的BTK的水平。阿可替尼也具有较高的BTK占有率,能持续抑制靶组织中的BTK。
临床疗效
• 无进展生存期(PFS):在复发性或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(R/R CLL/SLL)患者中,泽布替尼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4个月,奥布替尼为25.6个月,两组均未达到PFS,但与奥布替尼相比,泽布替尼更有利。泽布替尼组的18个月PFS率在数值上高于奥布替尼组。在R/R CLL/SLL患者中,阿可替尼的PFS显著优于伊布替尼。
• 总体缓解率(ORR):在R/R CLL/SLL患者中,基于独立审查委员会(IRC)评估,泽布替尼和奥布替尼的ORR相当,但泽布替尼组的CR率显著低于奥布替尼组。在R/R MCL患者中,研究者评估的泽布替尼和奥布替尼之间的ORR相似,但泽布替尼组的CR率显著高于奥布替尼组。
安全性和耐受性
• 心脏不良事件:泽布替尼组的房颤/房扑发生率明显低于伊布替尼组(5.2%vs 13.3%)。泽布替尼组因心脏疾病导致治疗停止的患者数量少于伊布替尼组,且泽布替尼组无患者因心脏疾病而死亡,而伊布替尼组则有6例患者发生致死性心脏疾病。
• 其他不良事件:泽布替尼组和奥布替尼组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相似,但泽布替尼组的感染发生率并未增加。在出血事件方面,泽布替尼组和奥布替尼组的发生率相似。
使用方法
• 剂量:阿可替尼的推荐剂量为100mg,每日两次。伊布替尼的推荐剂量为420mg,每日一次。泽布替尼的推荐剂量为160mg,每日两次。奥布替尼的推荐剂量为150mg,每日两次。
• 给药方式:均为口服胶囊,应整粒吞服。
总结
• 泽布替尼:在治疗R/R CLL/SLL和R/R MCL方面,泽布替尼显示出较高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,特别是在心脏不良事件方面表现更优。
• 阿可替尼:在治疗CLL方面,阿可替尼的PFS显著优于伊布替尼,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。
• 奥布替尼:在治疗R/R CLL/SLL和R/R MCL方面,奥布替尼的疗效与泽布替尼相当,但在CR率方面存在一定差异。
• 伊布替尼:作为第一代BTK抑制剂,虽然在CLL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,但其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,限制了其应用。
孟加拉ZISKA制药公司生产的阿可替尼,在目前所有的仿制品中,应该是性价比最好的。
需要注意的是,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病情、身体状况等因素,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。